Page 355 - 唯識藏_01
P. 355

;如其少者,先救貧苦。」作是願者,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。  施已。菩薩施時,常發是心。設有貧富俱來乞者,應自思惟:「若多有物,當等施之  心生歡喜,如重病人見大良醫,隨其所須,自恣聽取,三時歡喜,所謂未施、施時、  眾生。若有審知菩薩已捨,於己有分,作己分取,則無有罪。菩薩摩訶薩見求者時,  乞求之人,不為憍慢故,而行布施。菩薩摩訶薩於一切物常生捨心,所畜之物,常為  不為誑故而行布施,不為壞他眷屬成己眷屬,乃至聚落、城邑、國土而行布施。  身故而行布施,不為國王、長者恭敬、供養、尊重而行布施。少物尚施,何況有多。  以名稱而行布施,不求恩報而行布施,不以轉輪聖王身故而行布施,不以魔天、梵天  香,亦不以施。是名不淨之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菩薩施時,手奉上座乃至沙彌,及持戒、毀戒,心無疲厭。菩薩施時,終不呵毀  菩薩摩訶薩見來乞者求時,即施,終不以施,要他策使。不為天樂而行布施,不
                菩薩善戒經卷第四
                    ① 雖:與「唯」通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         3
               4
               4
               5
               5
   350   351   352   353   354   355   356   357   358   359   36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