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357 - 唯識藏_01
P. 357
我以無量惡業因緣,無量世中身屬於他,受大苦惱,飢渴寒熱,不能利益無量眾生。 未來世復當增長慳吝之心。」終不隨順不修施心。 我從昔無量世來不習施故,不即發心。我於今者多有財物,兼有求者,若不惠施,於 財物,不即發施心,是則菩薩無量世來不習施心。菩薩爾時應以智力而自思惟:「以 物少故;三者、貪著好物故;四者、不求後世善果報故。菩薩摩訶薩見來求者,富有 慧施。 因緣故;若施有德者,喜因緣故;若施眷屬、兄弟、僮僕,捨因緣故:是名菩薩因智 二施已,知性,知因,知果,知分別。菩薩若施於怨憎者,慈因緣故;若施苦者,悲 諸佛菩薩所有。」以柔軟語曉喻求者,不令瞋恨。是故菩薩成就具足財、法二施。具 薩自在隨意以施眾生。亦復深觀不應施者,應當
復次,菩薩見來求者,財物少故,不即發施心。菩薩復應以智慧力而自思惟:「 復次,菩薩知害施心。害施心者,有四種:一者、無量世來不習施故;二者、財 菩薩摩訶薩觀己財物如十方佛菩薩所寄,知佛菩薩於是物所,心無慳吝,是故菩
菩薩善戒經卷第四
3
4
4
7
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