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304 - 唯識藏_04
P. 304

見第二靜慮,如是根度、數取趣度亦不能知。  道,及能證得心一趣性,如五聖智三摩地中已略解釋。  功用,方能運轉,不令內心於外流散。故作是說:如水被持。  相違,名為調善。  不妙,非安隱道,亦非證得心一趣性,此三摩地不名調善,不隨所樂安隱而住;與此  人所作,或非人所作,或音聲所作,或功用所作。  集諸定所行資糧,修俱行欲,厭患有心,於亂不亂審諦了知,及不為他之所逼惱,或  故,能入諸定。因緣相者,謂定資糧。由此因緣,能入諸定。謂隨順定教誡教授,積

               云何引發?謂能略攝廣文句義,及能成辦諸勝功德。  云何所行?謂三摩地所行境界。由所得定,過此已上不能知故,如初靜慮不能觀  云何法性之所拘執?謂觀下地為麤法性,觀於上地為靜法性,寂靜微妙,得安隱  云何猶為有行拘執?謂由誓願俱行思故,制伏外緣,持心於定。又於作意,要由  云何調善?謂若三摩地猶為有行之所拘執,如水被持,或為法性之所拘執,不靜  何等為相?謂二種相:一、所緣相;二、因緣相。所緣相者,謂分別體。由緣此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三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
   299   300   301   302   303   304   305   306   307   308   30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