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344 - 唯識藏_04
P. 344

得物,若所為得,若如是得,於此諸處心生吝惜。  復二種:一、所愛樂事;二、從彼所生所愛樂受。  未來所愛樂事,即所追求;過去所愛樂事,即所尋思;現在所愛樂事,即所染著。此  ,謂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。當知此中依所追求、所尋思、所染著事,有四種愛樂,謂  品麤重還滅清淨所攝自性行聚。  自性行聚;四、能作用自性行聚;五、能了別自性行聚。此五相違,當知即是離欲貪  聚:一、所依所緣自性行聚;二、能領納自性行聚;三、能分別言說分位,取諸法相  ,當知亦爾。與此相違,當知即是賢聖諦語。  即是四種語德。

                   又有五種失利養因行,亦是背涅槃因行,謂若於是處受用利養,若從彼得,若所  又有五種有情所得受愛非愛業果異熟自體,謂天、人、那落迦、傍生、鬼趣。  又有五種受用欲者所愛境界,諸樂欲者常所追求,常所受用,諸背欲者恒正觀察  已說四種佛教所應知處。次說五種,謂有五種諸欲貪品麤重隨逐流轉雜染所攝行  又略有四種非聖妄語,謂於見不見,顛倒而說。於聞不聞,於覺不覺,於知不知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四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
   339   340   341   342   343   344   345   346   347   348   34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