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181 - 唯識藏_05
P. 181
望初靜慮雖皆具五蘊,而欲界中過患深重,苦住增上,最為鄙劣,甚可厭惡,是故說 想非非想處。云何麤性?謂麤性有二:一、體麤性;二、數麤性。體麤性者,謂欲界 善巧顯共相善巧。如是摠名善巧所緣。 法能感非愛果異熟法,若能如是如實了知,名處非處善巧。 了知非不平等因果道理,則善不善法有果異熟。若諸善法能感可愛果異熟法,諸不善 是等種種行相善巧了達,或無常智,或苦智,或無我智,是名緣起善巧。 ;由是苦故,不得自在,其力羸劣,由是因緣,定無有我。若於如是緣生法中,由如 生法、老法、病法、死法、愁悴悲嘆憂苦惱法;是生法故,乃至是惱法故,則名為苦 ,而彼諸行因所生故,緣所生故,本無而有,有已散滅,體是無常;是無常故,即是 蘊,是名緣起。若
云何淨惑所緣?謂觀下地麤性,上地靜性,如欲界對初靜慮,乃至無所有處對非 此五善巧略則為二:一、自相善巧;二、共相善巧。由蘊善巧顯自相善巧,由餘 又處非處善巧,當知即是緣起善巧差別。此中差別者,謂由處非處善巧故,能正
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七
6
3
3
1
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