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195 - 唯識藏_13
P. 195
說心、意、識三種別義。集起名心,思量名意,了別名識,是三別義。如是三義,雖 。如增上緣,餘不攝者,皆入此攝。 覆,不障彼智故。是異熟生攝,從異熟識恒時生故,名異熟生,非異熟果,此名通故 雖名不染,於諸菩薩,亦名為染,障彼智故。由此亦名有覆無記,於二乘等,說名無 所依所知障在。」此所知障是現非種,不爾,煩惱亦應在故。法執俱意,於二乘等, 不現前時,猶起法執,不相違故。如契經說:「八地以上,一切煩惱不復現行,唯有 執已斷故。八地以上一切菩薩,所有我執皆永不行,或已永斷,或永伏故。法空智果 ,皆唯起法執,我執已伏故。二乘無學及此漸悟法空智果不現前時,亦唯起法執,我 有了別青等多用,不相違故。此亦應然。 謂人等故。
云何應知此第七識離眼等識有別自體?聖教、正理為定量故。謂薄伽梵處處經中 二乘有學聖道、滅定現在前時,頓悟菩薩於修道位,有學漸悟生空智果現在前時
成唯識論卷第五
① 「夜」,底本作「要」,今依據磧砂本改作「夜」。
1
8
8
3
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