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405 - 唯識藏_13
P. 405

名佛性,非菩薩性者,尚非菩薩性,如何名佛性?若云發心名菩薩性者,據客性說,  復如是,善業因緣發菩提心,名菩薩性」?豈彼理心因發心有,方名菩薩性?若云但  轉門。又若以理心為佛正因,即菩薩性,如何自引《優婆塞戒經》,云「菩薩種性亦  即不爾。又理雖亦與染法為依,能生善、不善法,而無恒沙性塵勞也。  不說心者,由理有恒沙性功德故,順即成淨,違即成染,由此修得,名為客  《涅槃》復說第一義空能生善法為種子也。然  理門,非大乘義。故《涅槃》、《楞伽》、《密嚴》皆雙說藏識及如來藏為諸法因,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此亦不然。《成唯識論》及餘大乘何處不許真如及心不遍有情?云一分無,是隨  有義:以法界真如及第八識為佛正因,真如、八識無生不有,說一分無性,隨轉
              能顯中邊慧日論第二
                   ④ 「客」,底本作「密」,今依據麗本《菩薩善戒經》卷一改作「客」。  ③ 「然」,底本作「亦」,今依據底本校勘記改作「然」。  ② 底本無「菩提何等正因」,今依據麗本曇無讖譯《大般涅槃經》卷二十八補上。  ① 「有」,底本作「果」,今依據麗本《瑜伽師地論》卷六改作「有」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③ 《善戒經》等說其本性,唯說法性,













              3
              9
              9
              3
              3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④ 性。心
   400   401   402   403   404   405   406   407   408   409   4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