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218 - 唯識藏_16
P. 218
見如來之善誘矣。 」,故必也枝本兼除,方究竟斷。《楞嚴》所謂「必使婬機先斷,斷性亦無」,於是 彼與此,猶未能盡貪愛根本,則又曰非趣涅槃貪斷。《圓覺》所謂「伏我愛根為涅槃 苦亦苦,可不審哉! 受現在樂,種未來苦,率由於此。然現在之樂未必樂,未來之苦斯為苦,是樂亦苦, 存乎教誡也,故曰云云。所以得初果已,常離女身及四趣生者,蓋能絕其本故。所謂 、力、明,煩惱苦妄想非性故,名阿羅漢。」 過患,使妄想不生故,及結斷故,名阿那含。大慧!阿羅漢者,謂諸禪、三昧、解脫 涅槃,是故名斯陀含。大慧!云何阿那含?謂過去、未來、現在色相性非性,生、見 陀含相?謂頓照色相妄想,生相、見相不生,善見禪趣相故,頓來此世,盡苦際,得 。彼則不生。所以者何?
次明二果相,即初果後重慮緣真,唯一空觀,頓照五陰色相妄想,不同初果修四 然則果何以易?此唯三昧樂則可以易之,故曰得三昧正受樂故,所以不生。雖奪 佛說貪欲,義亦多種,故復問其斷何等貪。佛舉其大者言之,則餘當可除,亦意
楞伽阿跋多羅寶經通義卷第三
2
0
0
8
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