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267 - 唯識藏_16
P. 267
譬喻、論議之三,猶兼小故,則大唯九部,亦有通別進否云云。以是教法導利機緣, 此事誠未易言。今人於此未少有所得,自謂宗通者,誤矣,抑欺也。 者雖異,率皆自得自覺,而遠離有深淺,降伏有能否及須不須,此皆宗通之相,乃知 極果法,凡能發悟自己 《華嚴》善財於諸知識得種種法門助,其次也。又曰緣自覺趣光明輝發者,謂除上八 境界者,則宗通之至極者也。言趣無漏界自覺地自相等,即悟住地菩薩所證法門,如 對後趣無漏界覺,而又曰勝進相,即如是如來所證法,如文殊、普賢諸大士深入如來 宗通相,而不及說者,舉其要也,宗通則說在其中矣。答中兼言者,必二而後備也。 不通,則說為未明。是二者實相濟為道,其為定慧之形容,解行之標準矣。大慧請說
說通者,此既依教,不必分異,然亦非無淺深。謂說九部,即十二分教除因緣、 宗通有三:曰極,曰次,曰又其次。文言緣自得勝進相,遠離言說文字妄想者,
楞伽阿跋多羅寶經通義卷第四
① 「己」,底本作「巳」,今依據前後文意改作「己」。
① 光明,輝輝古今,如從上諸祖傳宗明道者,則又其次也。三
2
5
5
7
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