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262 - 唯識藏_16
P. 262
以不取為非性,是即壞義。佛印其說,而有與奪抑縱之論。所以印者,與其言次說之 說壞者,是名無有相。 緣覺自性解脫故,縛與縛因非性故。大慧!若有縛者,應有縛是縛因故。大慧!如是 若內若外不可得,貪恚癡性無身故,無取故,非佛、聲聞、緣覺是壞者,佛、聲聞、 、緣覺及佛亦是壞者。所以者何?謂內外不可得故,煩惱性異不異故。大慧!貪恚癡 不取。然則二乘本求斷破,而此同如來不取者,所以蜜喻彼意,亦令其勿取爾。 其性相本來寂靜,如諸如來等,不取貪恚癡性為有為無,則不取有無,於其間始可謂 之曰若不取有性等,意謂先有所受,後有所非,是猶有取,非不取也。若不取者,則 ,則邪見已。其計無者,謂先受貪恚癡性已,而後妄計其性非性,非性則無也。佛折
如來將復計其非說,因問此有無取不取之間,何等為壞滅者。大慧答以如彼次說 佛告大慧:「善哉!善哉!汝如是解。大慧!非但貪恚癡性非性為壞者,於聲聞 大慧白佛言:「世尊!若彼取貪恚癡性,後不復取。」 大慧!此中何等為壞者?」
楞伽阿跋多羅寶經通義卷第四
2
5
5
2
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