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293 - 唯識藏_18
P. 293
著;若不執著,不能互相教示。若菩薩如此知名,是名名尋思所引第一如實智。 色等名,於色類中無有一人能想此類;是色若不能想,則不增益;若不增益,不起執 後如實知唯有名。世間為顯此義故,於此義中立此名,為想見言說故。若世間不安立 客亦爾。 不無邪執。若義與名一,此二事不應成。由如此等義,是故知名於義為客,義於名為 於義無有邪執。譬如凡夫人識五陰但是行聚,由數習故,於自他相續起我執,於義中 定能了義,由此名,不應有人有識物,有不識物。復次,若有執義異名異,由此名, 復次,由此名,有餘人不達此義,以未了此名故。若名定能了義,則不應如此。若名 未執義時立名,此執即應能了義,何須後更立名顯義?此執若不能了義,名豈能了? 又若汝說先已有義
釋曰:此即八處中第七處。何者名尋思所引如實智?若菩薩於名已尋思唯有名, 論曰:由四種如實智,謂名、義、自性、差別如實智,四種不可得故。
攝大乘論釋卷第七
入資糧章第六
2
8
8
3
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