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485 - 唯識藏_18
P. 485
相續為依止故。疾利類是心種性,既以此為依止故,不可說非心為依止。 重說偈。 分別生,非謂無分別;若不依止心生,則同色等法,復不應名智。欲顯離此二失,故 此智為依止心生,為不依止心生?若依止心生,能思故名心,思即是分別,此智若依 離五相,不言無分別智,後得例爾。 體,菩提即是無分別智,無分別智即是菩薩。欲示無分別智即是菩薩故,說菩薩自性 名,法是實有,若離此智,無有別法應菩薩名。盡、無生智是菩提,此眾生以菩提為
論曰:諸菩薩因緣,有言聞熏習,是無分別智,如理正思惟。 為顯因緣生起此智,故重說偈。 釋曰:此智不以心為依止,由此智不思議故;亦不以非心為依止,由以心疾利類 論曰:諸菩薩依止,非心非非心,是無分別智,非思疾類故。 如此說菩薩自性已,由此依止,是性得生,今當說此依止。前說此智名無分別,
攝大乘論釋卷第十二
4
7
7
5
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