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89 - 唯識藏_18
P. 89
因。 ,即是已作而失。此義於世間中相違,與道理亦相違。是故本識為三業熏習,故得成 為因,此苦樂等果非因所作,即是不作而得;若已作功用於心無熏習,則無因能得果 并相違者,若內無熏習,有二過失:一、未作應得;二、已作應失。若相續中無熏習 故知內由熏習成種子,無熏習則不成。若於內無熏習,復有何失?已作及未作,失得 學聞慧,思慧不生;從學聞慧後,思慧亦應不生。何以故?同無熏習故。既無此義, 爾,必由熏習故成。 無熏習,種子內不然者,外種子如穀麥等,由功能故成,不由熏習故成;內種子則不 。外種子有三義異內種子,是故內熏習依止,外則不爾。為顯此義,故說二偈。於外
復次,云何穀麥等無熏習得成種子?由內外得成,是故內有熏者,外若成種子, 此義非證比境界。云何可知?聞等無熏習,果生非道理者,若於內無熏習,昔未 釋曰:若內種子與外種子不異,眼等根同是清淨四大,何故不互相熏?為是外故
攝大乘論釋卷第二 已作及未作,失得并相違,由內外得成,是故內有熏。 於外無熏習,種子內不然,聞等無熏習,果生非道理。
7
9
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