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303 - 唯識藏_19
P. 303
轉得生果功能,故說名有。行所熏識若不成就,何處安立彼業種子,而復得言生果現 持熏習,說名識支,應正道理。 俱故。既非無記,以行為緣,不應道理。若說轉識與行相應,由此為緣,阿賴耶識能 生時,福與非福及不動行久已滅故,非從久滅,此復應生。又續生心非無記性,愛恚 ,久已謝滅,為名色緣,不應道理。若畏此失,許續生識為識支者,此亦不然。於續 眼等諸識許為識支,此不應理。識緣名色,有聖言故。所以者何?眼等諸識剎那速壞 失所隨,故不應理。是故若離阿賴耶識,煩惱雜染皆不得成者,結上所論決擇道理。 毗婆沙師煩惱得等,經部諸師皆已破訖,故不重破。然經部師熏習所依並無有體,過 故者,能治、所治互相違故,猶如明闇,此則顯示與彼種子相、不相應。
此若無者,取為緣有亦不相應者,謂熏習位諸業種子異熟現前,轉名為有。或復 釋曰:行為緣識不相應故者,此說於轉識,業雜染不成。謂行為緣,貪等俱生, 論曰:云何為業雜染不成?行為緣識不相應故。此若無者,取為緣有亦不相應。 復於後時者,謂見道後修道位中。久已過去,現無體故者,此破過去立無實義。
攝大乘論釋卷第二
2
9
9
1
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