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244 - 唯識藏_20
P. 244
報受果。此及《對法》不說有業者,據多分善業感樂受果,少分善業感捨受果,故略 別唯四趣。又釋:離非天為一,合成六趣,故說善業順五趣有,地獄實無。 微,名為得果,更無別報;不同小乘地獄四塵,許善業感。又釋:此依數通說五義, 餘處說彼有等流樂,應知彼依隨轉理說。」故大乘中,彼無善果,由善業故,受苦輕 受別異熟,其地獄中受等流果,相似別報,總言順五。有義不然。《成唯識》說:「 ,名捨。此舉慈境,等取餘三。此各有三,如餘文說。 ,助喜名喜。於初類起離癡想,於第二類起離瞋想,於第三類起離貪想。平等令離惡 緣三界有情,總為三類:一、無苦無樂,與樂名慈;二、有苦,拔濟名悲;三、有樂 三善根,善捨數也。今從所依,故定為體。如《無垢疏》第二卷。「依處」者,
順不苦不樂受業中,別報唯第四靜慮已上業者,此有二義:一云、三定已下有別 「福業,謂感善趣異熟」等者,福業於人天受總異熟。「及順五趣受」者,四趣 「修性自性,謂三摩地」者,其四無量:慈體無瞋,悲體不害,喜體不嫉,捨即 戒自性中,以三業為性,故言「身語業等」。如《唯識》說:「受菩薩戒故,通
瑜伽師地論略纂卷第四
2
3
3
2
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