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26 - 唯識藏_20
P. 26
」言即顯相應義故。相應三義,如前已說。地體亦有三義。有評家:有無心地有五義 後一通無心。等引、非等引總攝一切有心、無心定位所有功德,故頌言「俱」。「俱 末 師所引文中,唯說上界三無心,不說下地無心悶、眠者,略解麤相,義彰可知。彼卷 暫折 非色,故名心受。初後二解略故,不說「身相應」言,由此不說心、識二地。 得名身。此第二釋。猶如心受,唯名為意,不與身名者,自體依聚,識可名身;所依 名身。又依體聚義故,並名身,如六思身、六識身等。前二不共,此乃通名。 亦依身而轉,何不名身?有色界中,心依身轉,無色不爾。眼等必依身根方有,故可 名身。若爾,眼等何不名身,獨身名身?前四依身,身為所依,故獨名身。若爾,心
等引有三義:一、等能引;二、引於等;三、等所引。若依正義,前二唯有心, ② 自解五重無心中當具顯。 有尋等地有三義。有評家第二師云:中間靜慮,尋已離欲者,如欲界入不淨觀, 意地三義:一、六根中意;二、六識中意;三、第七意攝。如次配之。然六識亦 相應有三義:一、依義;二、時等、依等、處等、事等;三、攝屬義。
① 伏貪,非六行離。《釋論》稍難,至第四卷釋地名中,當廣顯之。第三師釋初 瑜伽師地論略纂卷第一
1
4
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