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296 - 唯識藏_22
P. 296
取餘三。辨具三者相貌,指如餘經。 離癡想,於第二類起離瞋想,於第三類起離貪想。平等令離惡,名捨。此舉慈境,等 :一、無苦無樂,與樂名慈;二、有苦,拔濟名悲;三、有樂,助喜名喜。於初類起 三善根,善捨數也。今從所依,故定為體。「依處」者,即所緣三界有情,總為三類 三業。」「依處,通情非情」者,性戒、遮戒,隨其所應,通依二故。 外彰,三乘通論,故唯身語,不說意業。 ,思并無貪為性,今以無貪說為因緣,以思說在等起門中,故自性中取身語業。據表 境說,論體但是七支不善業也。 文不同,略舉爾端,非唯爾所。不爾,專行殺馬驢等,豈非彼耶?此皆據彼所殺害緣 羊、養豬、養雞、捕魚、捕鳥、獵師、作賊、魁膾、守獄、咒龍、伺獵、屠犬。」諸
「福業者,謂感善趣異熟」等者,福業於人天受總異熟。「及順五趣受」者,四 「修性自性,謂三摩地」者,其四無量:慈體無瞋,悲體不害,喜體不嫉,捨則 戒自性中,以三業為性,故言「身語業等」。如《唯識》說:「受菩薩戒故,通 「施自性者,謂思所起能捨所施物身業語業」者,《對法》、《唯識》俱取三業
瑜伽師地論記卷第
九
2
8
8
2
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