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360 - 唯識藏_22
P. 360

業生異熟,異熟生煩惱,為類同故,義不相違。  與識,業、果異故,異性相望;今受與愛,果、惑雖別,異性亦同,故指無別。如從  邪行生顛倒識,故同相類。  後不善無明相應思行,類愛生取,其義則同。不據無明生餘身語意行及生福、不動行。  理類取緣有可知,有何相似類愛緣取耶?解云:有少相似而非是全,如前不善無明生  ;行若全無,其識亦無。或此種子識全無故,現識亦無。  。由此三行故識有。彼無故,彼緣識亦無等者,謂種子識以行為緣,行無故,種識無  滅」者,身語及意三行全滅,當知識亦隨滅。  彼緣識亦無」者,彼身行語行無,彼識亦無,此方順釋。言「此若全滅,當知識亦隨

              宗師解云:如以無明為緣,行與識為緣,彼滅故識滅,亦以無明觸為緣,受與愛  基云:問:受是果,愛是煩惱,行是業,識是果,全不相似,云何類同?答:行  「何等受不有故愛不有」及至「如行緣識道理」者,景云:此緣妄樂生愛,如因  「如無明緣行道理,如是愛緣取,取緣有道理亦爾」者,景師釋問:無明緣行道  基師釋:於自相續中已作已滅者,謂意行;又由意行故,起身語行者,身語二行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瑜伽師地論記卷第十二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
   355   356   357   358   359   360   361   362   363   364   36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