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483 - 唯識藏_22
P. 483
二名現見,後三由現見緣之所起故,亦名現見。廣說如《婆沙》第四十卷。今則不然 ,已離欲故。五、觀骨身識在中行,不住今世,不住後世,即阿羅漢,漏已盡故。初 後世,即初二果,未離欲故。四、觀骨身識在中行,不住今世,唯住後世,即不還果 淨。二、除血等,唯觀白骨。上二通凡聖得。三、觀骨身識在中行,亦住今世,亦住 至;「及觀察斷」者,是後三等至。與小宗不同。彼云:一、觀自身三十六物種種不 四、別釋行相。 解五現見三摩鉢底,文分為四:初、引經標;二、釋現見等至義;三、出總略體性;
「修道所斷煩惱制伏對治」者,是初現見等至;「斷滅對治」者,是第二現見等 「復次,云何五現見」至「總略體性」。 上來別釋經宗要有三,中解二訖,自下第三、釋等至。上列有六,下文分四。初
瑜伽師地論記卷第十七
瑜伽師地論記卷第十七
4
6
6
9
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