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500 - 唯識藏_22
P. 500
,名上座答,修二法即得解脫三界之果。慶喜次問名上座,五百弟子別答,不違上座 常者,便不得名於第一句平等潤洽。今準廣論,引契經云:慶喜往問名上座得解脫義 答言「如是如是」,乃名師弟義句無乖,平等潤洽,互相隨順。下文反顯。 尊者阿難於五百苾芻中,以此初句問一比丘,復以初句問第二比丘,乃至五百,彼皆 「即以此句,而問第二」等者,此略明於句平等潤洽。景、泰、備、基所傳大同。如 無有乖諍,佛法久住,利樂處廣,名等潤洽;非如外道起見,立義不同,文句差別。 小論中說八結斷,名斷界;受結斷,名離欲界;餘有漏事滅,名滅界。 彼亦說斷見惑盡,名為斷界;斷修惑盡,名離欲界;斷餘一切有漏法盡,名為滅界。 ,執一切有。滅此法執,名為「滅界」。此中所說三界,與下〈
「設於初一,依蘊而問」等者,設於初人,依蘊無常而問,第二人所次,問界無 「若義若句若文」,不說名,舉初、後以貫中故。「第一句者,所謂前句」乃至 「無乖諍」者,大意欲明佛及弟子以見同故,所說義同,文句不異,共相隨順, 「遠離」者,入定處所。「修習」者,所修定慧。「修果」者,謂所得解脫,所
瑜伽師地論記卷第十七
4
8
8
6
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