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539 - 唯識藏_22
P. 539

處心生吝惜」者,謂於前五處生吝惜故,於現在中失其利養,及於未來五失利養。  慳;「若如是得」者,依諸等例普得施物,護惜此處,名處所慳。次總結言「於此諸  主慳;「若所得物」者,是所施物慳;「若所為得」者,為由名聞故得,第四、名聞  家,護此處所,不聽餘僧往彼,即是家慳;「若從彼得」者,是第二、從施主,即施

                    泰云:若得利養如國家處,若從彼施主得,若所得財物等,若所為如持戒得,若  「五種失利養因行」等,景云:此明失利因。「若於是處受用利養」者,謂檀越  「又有五種失利」至「心生吝惜」。  「五種諸欲麤重隨逐行聚」是有漏五蘊,相違即是無漏五蘊。  增五中,有二十四種五門。  「已說四種」至「旁生、鬼趣」。
              瑜伽師地論記卷第十九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瑜伽師地論記卷第十九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        5
              2
              2
              5
              5
   534   535   536   537   538   539   540   541   542   543   54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