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173 - 唯識藏_23
P. 173

。所以者何?如五取蘊具攝三受,與前苦苦為器,亦即具有壞、行二苦。若攝通門,  云:由約異門故,前七苦唯顯苦苦,以因生等,多增苦受故。五取蘊苦中,具有三苦  無倒;四、無虛;五、見彼得正覺。  、真;三、如;四、不倒;五、無虛。今此文中,亦有五義:一、如;二、實;三、  又自性不虛及見彼得不顛倒覺,故名為諦。」若依《婆沙》,略有五義:一、實;二  是《遺教》「實苦不可令樂」等。「又彼自相無有虛誑」等者,即當《雜心》云:「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後解三苦。於中有三:一、攝八為三,「謂由生等異門,唯顯了苦苦」等者,景  「謂由生等異門」至「未說壞苦、行苦」。  先略明八苦,義可知。  「又生苦者」至「略說一切五取蘊苦」。  解義類差別中,初解苦諦,文分為二。  解諦義中云「又苦諦苦義」,乃至「非顛倒,故名諦」者,以不顛倒義解諦,即
              瑜伽師地論記卷第二十六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        7
              6
              6
              9
              9
   168   169   170   171   172   173   174   175   176   177   17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