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446 - 唯識藏_24
P. 446
前文。 ?故有此文。若不爾,即此合別義。後卷如何云如是立不相應,解滅定等後,方結此 。此因前不相應假法,不須種生。外難發起云:前因緣中云以第八為因緣,此種如何 。此譬喻多前法同,即莖等果種子,麥為緣生,後芽等說名種子。當知法相亦復如是 麥等從芽莖以為種子生,與莖等為果不一異。 果,即以芽為莖種子,亦為前種果。今解:從「譬如」以下,至「亦非餘處」,明穀 種子與行不異;「而即諸行」以下,明種子與行不一。「何以故」下,釋成上義。 如是安布,名為種子,亦名果」者,此明本識與種子不一異。
第二、明損伏種子中,四句損伏。景云:一、常習染汙;二、通取諸見皆名邪見 「問:前已說損伏」至「是第四損伏」。 「然諸大種如是種姓,如是等生」下,明此麥穀從水土緣力,後生莖果時不一異 「譬如穀麥等物」下,三藏云:此中意者,謂如一麥芽望後莖名種,從前種生名 基述上三師釋已,云今解稍別,此並望現行、種子為論。「亦非餘處」以上,釋
瑜伽師地論記卷第五十四
1
6
6
7
7
2
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