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172 - 唯識藏_25
P. 172
果位名信解等,即第十六心是信解亦在見道中,何故此言無相者入見道即除信解?豈 薄伽梵說」乃至「名住無相」。 等觀品應非對治體性 逐有漏心在過去。過去無體,種逐何生?故言逐觀在現在。今破之,應立量云:見道 見分,一類易知故,言止斷。其實二俱觀斷,止俱隨斷。 斷逐生者,此則唯色空,未得心空,應不得無相道對治體性,仍引佛說。 第二建立真見道,初智後定,即言觀品所攝諸智已斷逐色隨眠,然有見斷逐心隨眠未 ,說定 十一說。此是三藏釋。 心所法三性種子及見斷隨眠。此雖總言見斷眠隨逐心、心所,理實寬狹有異,具如五
此中第六住無相,與《對法》第九不同。如彼說見道十六心皆是隨信、法行入至 下破經部說。無賴耶故,六識攝種。若起觀品,惑種猶逐;若不逐觀者,即種子 基云:清淨色中,煩惱心之相分差別難知,微細故,云觀斷;心中種子即當心之 泰又云:以色有眾差別觀,遂空觀用增,說觀身;修定者多緣一心,一心住境故
瑜伽師地論記卷第六十六
① 名一心定。能觀定,所觀空故,說第二隨逐心、心法隨眠上所斷。若言依前
宗
,煩惱種子隨逐生故
因
,如有漏心法
喻
。由此違量道理,故「
2
0
0
3
3
4
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