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25 - 唯識藏_25
P. 25
位建立,但於一根一境之處同時可得,故例不平。「若謂轉變」至「非於無色有如乳 初念心。 無,計前後分位有別,豈不唐捐?基師量云:汝言第二心應不名受,作用無別故,如 故,所以如此。應知緣境初念等即應名受,心知所緣故,如第二念。 ,何故初剎那唯名識,第二念名受,第三念名想?一心得有想異,故知由俱時心所法 心所定有實體,以不離用故,猶如彼用。基云:文意由此心想異故,便應同時有實數 體」者,景云:若立想等有別用者,用不離體,想等即應有實物性。應立量云:想等 剎那中有受、想等。今破之曰:若有若無皆成失也。「若言有者,由相異故,應有異 五性不成,此為一失。
「又不應謂」至「不應理」者,汝立意識隨六根緣六境即有差別,想、受等法分 「若言無者,計分位別為唐捐」者,景云:若言想等無別作用,是則想等體用俱 「又若彼計」至「亦有過失」等者,設計有一心,前後分位別有受、想等,非一 「又若彼計」至「分位差別,不應道理」。
瑜伽師地論記卷第六十一
1
8
8
8
8
7
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