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104 - 唯識藏_27
P. 104
,非盡理門。 果及無容受故。餘處有說第四靜慮已上有捨,下地但說喜樂二受淨業果者,據多相續 ,理通三界。五識、三識,隨其所應,通一、二地,唯在四趣,非地獄中,彼無善業 業所感;一界三趣,惡業所招。餘六識俱,唯善業感,無文說彼通惡果故。意識俱者 唯識》第二卷疏。 名異熟生,不名異熟,故苦樂受異熟生攝。今此中文,別從總依,假名異熟,廣如《 異熟,從自類起,亦異熟生,故此捨受二名俱得。若法異熟,從異熟起,有間不遍, ,此中復說苦樂非真。由是等文,今應義釋:若法異熟,從異熟起,無斷遍者,得名 。不可說言變異而熟,諸有為法皆變異故。 ,體起酬因故。言異之熟,異屬於因;若異即熟,異屬於果。依主、持業,如次可知 招者,從異熟生,假別異熟,非是
有義:善業別報捨受唯在第四靜慮已上,非下餘地。如《瑜伽論》第九等說:「 有義:應言此捨受果通在七識,唯除末那。第八俱者,通二業招:三界二趣,善 然《瑜伽論》第六十三說此捨受名異熟生,五十七說二十二根一切皆有異熟種子
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述記卷第三
9
4
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