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244 - 唯識藏_28
P. 244
出前十智性者,後六智性者。無生智既爾,盡智隨知。 平等性智。」通、力既爾,智準可思。無生智中,文有二「或」字,至下釋論,即分 云:「若說漏盡相續中有,四智所攝;若說彼緣漏盡涅槃為境,多分攝在大圓鏡智、 俗及類智。盡智、無生智有是不是,據是者不違。如《佛地論》第三卷釋漏盡通、力 世俗智,緣涅槃亦得;如佛世俗智,體非世俗,緣世俗故,名世俗,亦不緣涅槃。 得,是阿羅漢相續中生。」且據羅漢,佛亦如是。又世俗智,小乘無學等亦有,體是 者,唯是無漏,唯出世間。若作如是分別者,唯是無漏,世出世間世俗智攝,是未曾 智,當知唯於漏盡中生。若不分別盡及無生,謂我已得諸漏永盡,我未來苦後不當生 同前判。以是義故,並非緣如,以起分別名言故。如《大
又十無學法,當知依止無學戒蘊、定蘊、慧蘊、解脫蘊、解脫智見蘊說。何以故 約小乘人,唯有五智,除類智;隨小乘義,有六智。若佛身中,唯有四智,除世 有義:法智、滅智、後得智,為盡、無生智用,前智作世俗理,不得緣類智,還
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述記卷第二十三
7
7
7
8
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