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387 - 唯識藏_28
P. 387

遊散,即能不退。住不動阿羅漢者,謂鈍根性,若遊散,若不遊散,皆能不退現法樂  若思惟已,能不退失。護法阿羅漢者,謂鈍根性,若遊散,便可退失現法樂住;若不  退。廣如下「得果捨向」中明,乃護法心可知。  言退者,不如小乘退卻至初果。如《大論》二十六。此中唯退有漏定名退,非失果名  廣如別章,餘義如上。廣如《佛地論》第三卷說。  ,令今此身多時得住,此義稍有相似。又無明者,即昔此身業。  無學定力,知將欲涅槃,以衣鉢捨與眾僧。為此有漏業事,後以無漏邊際定資此善根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思法阿羅漢者,謂鈍根性,若遊散,若不遊散,若不思惟,即可退失現法樂住;  四種聲聞迴心等文,如別記問。退法中言欲自害者,謂如瞿  答:三義品依無漏定資,名變化身,非實變化身同也。其身雖住,由如變化故。  問:如《顯揚》十六云迴心聲聞,依變化身而得佛果,非報身得。  義曰:以無明為業助緣故,無漏資時,能令業增壽行,此無明即似助緣。如小乘  問曰:此無明即現所作,不染無知,何故資此,令業相續?
             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述記卷第二十七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塠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比丘自害等。此中

              9
              2
              2
              1
              1
   382   383   384   385   386   387   388   389   390   391   39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