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390 - 唯識藏_28
P. 390

又勝靜慮樂,而菩薩與此相應,住此靜慮,而生欲、色,離無色界生。  界,以彼無利他行故,故菩薩滅離無色界生,而此菩薩與勝定相應,故滅離無色界。  界。  慮樂者,謂不退靜慮。由此菩薩善巧迴轉故,為欲成熟所化有情,或生欲界,或生色  色界非成熟有情處故。滅離無色界,生靜慮者,謂能除遣無色界,生所有勝定。住靜  菩薩不生無色界?答:若已證得最勝威德菩薩,凡所受生,皆欲利益安樂有情,以無  菩薩者,謂與滅離無色界,生靜慮相應,住靜慮樂,而生欲界,或生色界。問:何緣  已得聖法,無有餘結。如欲界有三,如是色、無色界各有三種,隨相應知。欲、色界  於欲界若生若長,已得聖法,猶有餘結。欲界無學補特伽羅者,謂於欲界若生若長,  方便。廣如彼解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欲、色界菩薩中,謂與滅離無色界,生靜慮相應者,謂入真已去,菩薩不生無色  欲界異生補特伽羅者,謂於欲界若生若長,不得聖法。欲界有學補特伽羅者,謂  《大論》第六十四有十三補特伽羅,同此,彼無此菩薩,無生無色界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述記卷第二十七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
   385   386   387   388   389   390   391   392   393   394   39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