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68 - 唯識藏_28
P. 68
所惱。 厭足,常為貧乏眾苦所惱故,是故名匱,以貪、瞋、癡能令身心恆乏短故。 開合而說,此總一切開合而論,各據一義,不相違也。 非漏。 界分,多欲所依,有纏相應等四,欲少但合,通四。 所依無異,名一。以所從能,亦應有二;以能隨所,亦應有一。但以能有多種,欲隨 非根本依;唯應一門,根本依攝,所以別立,餘合為一。能依種種差別,依界二分;
熱有三種,謂貪、瞋、癡。由依止貪、瞋、癡故,不如正理,執著諸相,執著隨 匱中,第八云:「能令受用無有厭足,名為匱。」所以彼論依無足,無足即貧苦 匱有三種,謂貪、瞋、癡。由依止貪、瞋、癡故,於有及資生具恆起追求,無有 五、問答分別。何故流、軛等,離見別立,此不爾耶?彼異生外道,能依、所依 四、七漏相攝,謂見、修、受、念、根、惡、親近。隨應立初二,於餘五漏,具
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述記卷第十七
6
0
0
2
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