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425 - 唯識藏_29
P. 425

但約已潤種中,果去因為近遠,《瑜伽》約潤、未潤位,去果近遠,亦不相違。  能潤二支及所潤有,去果近故,名曰生因,近生果故。亦即此中,近、遠所攝。無性  因;愛、取、有,是生因。」此意欲顯未潤七支,去果猶遠,名為引因,引遠果故;  說能引、所引,俱是引因;能生,名生因。《瑜伽》第十云:「從無明乃至受,是引  ,亦不相違。  滅。」天親解云:若無引因,應無枯、喪果,如任運後滅。但是天親解略,無性釋廣  然世親論意,無著大師為成引因,說枯、喪等,故說頌言︰「枯喪由能引,如任運後  切死後皆應頓絕,如化生死。若遍四生具二因者,無性理勝,以化生死,無屍骸故。  故,引彼猶有,即義說彼生因之種,名引因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論:「內種必由」至「是因緣性」。  次第十、四緣分別。辨內外種因、非因緣,熏、不熏別。  此雖《攝論》文,然《對法》第四卷說能引、所引,能生、所生。《瑜伽》第九  然今兩說,生、引二因俱無別體,一體望別,故說二也。若無引因勢分力者,一
              成唯識論述記卷第三本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        4
              1
              1
              5
              5
   420   421   422   423   424   425   426   427   428   429   43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