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164 - 唯識藏_34
P. 164
眠,而於安立、非安立相明了現前,無倒證故,亦能永斷迷事隨眠。」廣引《瑜伽》 空理,無境相故,能斷隨眠,非後得智。有義:後得智雖不證空理,無力能斷迷理隨 未泯相故,加行智趣求所證,未成辨故。」無漏智中,略有二說,「有義:根本智證 非加行智。此唯修慧,非聞思慧。 方便修慧六行,能伏諸惑,加行智攝,趣極果故。若不趣極果,修慧能伏諸惑,六行 能漸伏,餘二智能頓伏。由此勢力,令其不生,名之為伏,非要六行。若趣極果,以 此通有漏、無漏二道,加行、根本、後得三智,隨其所應,漸頓伏彼。」此顯加行智 斷,非染業果皆離縛斷。《唯識》由此說二障種名所斷捨,非染有漏名所棄捨。 障攝,故知二障執及煩惱業之與果一切有漏俱是所斷。然此所斷,體是染者,自性應 起誤犯
「二、能斷道,謂能永斷二障隨眠。此道定非是有漏及加行智,有漏智曾習故, 能斷障體,以三智為體。《成唯識論》第十卷云:「能轉道有二:一、能伏道, 《解深密經》又說「二地斷二種愚,二謂種種業趣愚」,《唯識》解云「即是所
大乘法苑義林章卷第二
1
5
5
4
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