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294 - 唯識藏_34
P. 294
不從表生也。 化生故。若別受者,即捨也;通受之者,其義不然。 猶即不捨,同聲聞耶? 能感異熟?
問:然十業道體即是思,約彼所發所防即假名色,大乘既無身語,但是一思所發 答:此是小乘之義,非大乘也。大乘但由心故,令鬼等雨石,此無表色亦可得言 問:仙人意嫌但是意業,何故有處說言仙人動脣口身,此乃名身語表耶? 答:菩薩受戒,其心寬漫,增上猛利,故二形生及命終時必定不捨,以能隨類而 問:〈菩薩地〉云七眾所受為菩薩律儀出家之戒,何故菩薩二形生及捨眾同分時 答:是彼種類故也。 若爾,如何名隨心戒? 答:取種子能感也。 問:定共戒等既是現行,剎那即滅,為能感不?若不能感,如何得言有漏定共戒 答:表現是假身,於理何妨?
大乘法苑義林章卷第三
2
8
8
4
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