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328 - 唯識藏_34
P. 328
見同,然見於上,亦有近遠。然《阿含經》總相而說,得定起執有邊無邊,不說緣何 邊想;四者、返此。四皆緣現在,待未來故,名為前際。唯第四見與八十七別,餘三 及神境通,見下見上,如初近遠,運身傍去,不得邊際,於上下起有邊想,於傍起無 過此有我,我應可見」,故知有邊;二、傍見無邊為執,同前起無邊想;三、依天眼 毗婆沙》:一、以天眼見,下至地獄,上至初定,執我於中,悉皆遍滿,便作是念「 」雖二文說,兩種此見,由有是行相故,總名邊無邊論。 二俱想;四者、若時憶念壞劫分位,爾時便生非有邊非無邊想,諸器世間無所得故。 者、若有一向傍憶無際,便於世間住無邊想;三者、若有憶念二種俱行,便於世間住 下至無間捺落迦下,上至第四靜慮之上,憶念如是分量邊際,便於世
《阿含經》說,此第四見,依捷疾智。《瑜伽》四種,皆依靜慮宿住智起。然《 ① 出現方便。若時憶念成劫分位,爾時便生四種妄想:一者、若有一向憶念上下, 八十七又說:「宿住隨念俱行者,謂於四種邊無邊論,由彼憶念諸器世間成壞兩
大乘法苑義林章卷第四
3
1
1
8
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