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387 - 唯識藏_34
P. 387
待惡知識,於是待所受有能受也。無明等七支,名牽引因。愛、取、有三支,名生起 故。若依表業性,假名善惡也,即以此不善聲為性。觀待因者,待苦受有樂受者,或 。於生住成得事中不相障礙無漏法者,為不相違因體也。 因體。始從清淨觀待,終至定異因,並以此法為同事因體。諸雜染法,清淨法家相違 漏見等疏相攝,六依處為體。其無漏種現,為引發因體。若無漏種子及現行,為定異 善聲為隨說因體。觀待因,即以清淨位中受性為體。所有種子為生起、牽引二體。無 此中,總出體也。 為體。若相違因,得有違緣為性。不相違者,於生住成得,俱不為障,一切法為性。 體,前界寬性狹,後界狹性寬。同事者,始從觀待,終至定異,同辨一果,即以前法 其引發因者,若種若現,漏無漏
第二、雜染十因者,若薩婆多聲通三性,以是業性;即大乘宗聲唯無記,以是報 第二、別出體者,別有三種十因,所謂清淨、雜染、無記也。且清淨者,以無漏 其牽引因者,種子遠有牽果之能,名牽引因,即用有漏、無漏三性內外種子為體
大乘法苑義林章卷第五
3
7
7
7
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