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388 - 唯識藏_34
P. 388
也;果法通三性、有漏無漏、有為無為。於中四句:若待所受有所受者,如待前理有 ,通有為無為,唯善性也。若善清淨即觀待因,因體通有為無為,唯無漏,定是善性 唯有為、無漏、善性也;果通一切法也。 三性、有漏無漏、有為;其果唯無漏、有為無為、善性也。若清淨法即隨說因,因體 是禾相違因。於生住等,不相障礙,名不相違因。 麥,不生豆等,名定異。始從觀待,終至定異,同招一事果,名同事因也。其霜等, 去,名生起因。水土人功等相助,名攝受因。依種生莖等已去,名引發因。若麥定生 持業也。待足有往來等,名無記法觀待因。穀種子等,未潤已前,名牽引因。若潤已 法等,是雜染法家相違。於生得成住中不相障礙,即名不相違因也。 異因者,能招得自界等果為體。初從觀待,終
觀待因者,若清淨法之觀待因,因體通三性、有漏無漏、有為無為也;果唯無漏 第三、三性互辨因果寬狹者,於十因中,且清淨者,若清淨之隨說因者,因體通 第三、無記十因者,無記聲為隨說因性,若取外麥等為無記法,唯有依主釋,亦
大乘法苑義林章卷第五
3
7
7
8
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