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119 - 唯識藏_35
P. 119
藏譯也沒有),所以玄奘所傳的九心輪,有影射瑜伽五心輪的痕跡。如見是率爾心, 等到明確的了解,知道是什麼,即是第四、分別心。 攝取的資料,加以體察。一譯作「尋求心」,是屬於攝取對象與了解對象間的心用。 第二、見心。 譯之動),近於警心令起的作意。因轉心的活動,現起眼等(根)識,直見外境,是 ,是根境相接時,有分心為了要見外境而引起內在的覺用。奘譯作「能引發」(即藏 從過去一直到未來。在從五識而作業受果的過程中,從有分生起七種心:第一、轉心 外意識的不同作用,所以他是一意識師,一心論者。 座銅鍱者的論典,依銅鍱者的看法,意識是一切心理作用的根本,一切心識作用,不 中、下,意識的上、下,雖不出此九心的範圍,但都是不完具的。《解脫
奘譯稱之為能起語言分別的「安立」。在此分別心以前,奘譯多一「等貫徹」( 五識雖剎那間直取對象,但還不能有所了知,接著生起第三、受心,承受見心所 照他說:有分心是「有根心如牽縷」,是三有的根本心,即是生命內在的心體, 九心的次第演進(除有分唯有七心),是依五識最完滿的知意活動而說。五識的
唯識學探源
1
0
0
9
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