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123 - 唯識藏_35
P. 123

易辨認的地步。  以後諸法生起的所依,它是緣根身和器界的。這樣,與唯識學上的本識,簡直到了不  有細心,卻沒有說到。如依道邑《義蘊》的解說,這細意識不但是受生命終心,還是  直被採用著。依論文來說,這細心的作用,表現在初生與命終的階段。到底平時有沒  大乘唯識學裡,雖在說細心的根、境、行相,但「所緣、行相俱不可了」的意見,一  。現在這一派上座學者,爽直的提出了「所緣、行相俱不可了」的主張。這到後代的  論的分界線上,還有進退的餘地。七心論者的難題,在說明細心的所依、所緣與行相  解,已進入七心論的領域,不再是六識論所能範圍的了。二意別起論者,在六、七識  計粗意識與細意識可以同時生起,末計卻主張粗、細二意不能同時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這餘部,是上座部。據《唯識述記》(卷四)的解說,上座部有本、末二計:本  「有餘部執生死等位,別有一類微細意識,行相、所緣俱不可了。」
              唯識學探源

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一項大眾系的特色  第五節
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大眾系與本識思想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        1
              1
              1
              3
              3
   118   119   120   121   122   123   124   125   126   127   12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