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114 - 唯識藏_35
P. 114

的微細的染心所。化地部末宗,因解釋一頌不同而分派的五法能縛說,也與五法遍行  遍行中的無明、愛、見、慢,是心相應的,又是羅漢所斷的,它是眾生一切時中遍行  。隨眠,是生起煩惱的潛能,是心不相應行;習氣,是羅漢不斷的煩惱氣分。這五法  過七心論的範圍,它的五法遍行,要與業報主體的細心結合起來,才能理解它的本義  思想,從分別論者演化而來,這或許不是唯識學者所意料的吧。  。一切眾生都有恆行的細心,這細心是與無明、愛、見、慢相應的。末那四惑相應的  眾生的恆行微細煩惱,是發業感果的動力。我覺得這五法遍行說,是末那思想的前身  、見、慢、心,也不合遍行心所的定義。五法遍行的本義,從它廣生眾苦看起來,是  遍行之一,當然與有部遍行因的定義不同。後代唯識學者也有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分別論者,是心性本淨論者,它的四惑相應,當然是客塵微細的分析。它不能超  《婆沙論》在說遍行因的地方,談到分別論者五遍行的意見。分別論者把心看為  「有執五法是遍行,謂無明、愛、見、慢及心,如分別論者。如彼頌言:有五法  《大毗婆沙論》(卷一八)說: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唯識學探源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
   109   110   111   112   113   114   115   116   117   118   11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