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51 - 唯識藏_35
P. 51

容易解說為是自心所現的意象。如不能正解依彼者不離彼,而亦不即彼起的緣起論,  ?應答識無形,無量自有光,此滅大亦滅,粗細好醜滅,於此名色滅,識滅餘亦滅。」  固經》,就曾討論到這個問題了。經上說:  ;反之名色的消失,也要識滅以後才能徹底的滅盡。《長阿含經》(卷一六)的《堅  識才有名色、六入、觸。這就是說:所認識的對象(名色),要因主觀的識才能存在  唯識的意趣,還會誤解佛法是唯物的。但在緣起支的認識論裡,認識的主因是識,緣  「即心所現」的唯識有密切的關係。根境和合生識,在不懂佛法的人,它不但不覺到  ,「由心所造」、「隨心所變」的唯識思想,是啟發於原始佛教的緣起論,極為明白。  淨」(見論卷四)、「染淨諸法種子之所集起,故名為心」(見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從識緣名色,和識滅則名色滅的定律,作認識論的觀察時,那所認識的一切,很  「何由無四大,地水火風滅?何由無粗細及長短好醜?何由無名色,永滅無有餘  緣起支中,識、名色、六入、觸四支是立足在認識論上的,上面已經說過,這與  在唯識學者的眼光看來,染淨由心就是唯識的思想。像《成唯識論》五教十理證
              唯識學探源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        4
              1
              1
   46   47   48   49   50   51   52   53   54   55   5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