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49 - 唯識藏_35
P. 49

改造起,不從社會的組織求解放,也不作生理機構的改善,主要在內心解脫,不受外  唯心論,確有深切的影響。  「心如工畫師,畫種種五蘊……無法而不造」。《阿含經》的思想,對《華嚴經》的  會感覺到本經是明顯的唯識論。尤其是畫師畫圖的比喻,使我們聯想到《華嚴經》的  彩色,隨意圖畫種種像類。」  種種。是故,比丘!當善思惟觀察於心。……譬如畫師、畫師弟子,善治素地,具眾  雜阿含經》(卷一  乘唯識學的意趣,但重心與以心為主因的傾向,卻確乎容易被人想像為唯識的。如《  過身、口的行為而造作一切,所以佛教的緣起論,古人曾稱之為由心論。它雖沒有大  明白而迅速的走上唯識論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「隨心所變」,從戒定慧的實證而來。原始佛教的解脫論,確乎不從物質世界的  色法的所以有種種,由於內心的種種。如不從緣起論的體系中去理解,那必然的  「比丘!我不見一色種種如斑色鳥,心復過是。所以者何?彼畜生心種種故,色  從原始佛教看,唯識論是多少有點不同的。不過,有情和器世間都由內心主動通
              唯識學探源

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○ ‧ 二六七經)說: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        3
              9
              9
   44   45   46   47   48   49   50   51   52   53   5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