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47 - 唯識藏_35
P. 47

想,但不無偏重的發揮,因此成為思想不同的學派。  走上唯識學的階段,也才有真正的唯識學。後代的唯識學派,雖然都在融貫這五項思  的唯識。  能因心的觀想而改變。這是從佛弟子止觀的體驗而推論到的,可以稱為「隨心所變」  隨心而轉,就可因此推論到一切境界的沒有自體。如外境有離心獨立的本質,那決不  一切諸義皆不顯現。」  奢摩他修法觀者,纔作意時,諸義顯現;三、已得無分別智者,無分別智現在前時,  妙智。何等為三?一、得心自在一切菩薩,得靜慮者,得勝解力,諸義顯現;二、得  一切的虛妄相,這可以稱為「映心所顯」的唯識。  所以也就是唯識。這雜染的習氣,反映到清淨的如來藏心,因而成為阿賴耶識,現起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這五項思想,起初是逐漸的引發,各別的深入研究,等到思想的反流與綜合,就  菩薩因內心定慧的實踐,一切境界都可以隨心轉變,或者不起一切。境界既可以  「菩薩成就四法,能隨悟入一切唯識,都無有義。……四者、成就三種勝解隨轉  五、《阿毗達磨大乘經》說:
              唯識學探源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        3
              7
              7
   42   43   44   45   46   47   48   49   50   51   5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