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54 - 唯識藏_35
P. 54
了意見上的不合,分為兩個集團各自結集,上座與大眾的分裂才開始明朗化。雖然二 的波利比丘,開始這兩大集團的顯然分化。傳說當時大家都認為有再結集的必要,為 游)的跋耆族比丘,與西方波利邑中心(恆河上流,即《西域記》的波利夜呾羅國) 說,都在表示這思想集團的分化。假使說,當時就有不同的結集,那是不會有的。 道的傳說。小小戒可捨的諍論,內宿等八事可開的諍論,及界外結集與彌勒結集的傳 兩大思想集團。多數派雖接受了五百結集,但它們保留了律學上的重視根本戒與菩薩 派所主導的結集。它那戒律的固執小節,厭惡女性與菩薩道的忽略,使未來佛教形成 都有不同的方便,這是部派分裂的主因。王舍城的五百結集,是苦行厭離、急求自證 具有分裂的可能性,因了種種關係而展開的
佛滅百年,毗舍離的七百結集,引起佛教內部的爭執。東方毗舍離中心(恆河下 部派佛教,指佛滅後異執紛紜的小乘佛教。它的分裂原因與經過,這裡不想作史
唯識學探源
第一節
部派分裂的概況
4
4
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