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48 - 唯識藏_35
P. 48
,有人說是非色非心的,一類學者索性把業看為思心所或心、心所的作用。這樣,才 業割截了,以為惑是無明、愛、取等一切煩惱,是內心所有的作用;業是屬於色法的 取相應的身心諸行(動力的),連惑、業二者也不大作嚴格的分劃。但後來,把惑與 相對的承認它。談到世間的因緣,六界是有心也有色(材料的),愛、取本來指愛、 有說它唯是一心的。在現象上,的確有色、心等差別,就是後代的唯識學者,也還是 是現實的器世間與有情世間。在小乘學者,大都把它分為色、心、非色非心三類,沒 起觀的一種解說。 上唯識論。如上述的五項唯識思想,確乎都是立足在業果緣起的起滅上的,也就是緣 心識有關。後代的佛弟子,順著這種傾向,討論有關心識的問題,這才有意無意的走 有,至少也有點近
先從「由心所造」說起。緣起的流轉門,不出惑、業(因)、苦(果)三事。苦 像後代發揚大成的唯識學,原始佛教裡當然是沒有的。但唯識的傾向,不能說沒
唯識學探源
第二節
原始佛教與唯識思想
3
8
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