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33 - 唯識藏_附錄
P. 33
界,自非喜、樂之可言了。 代受苦痛的。後二智唯與捨受相應,任運平等而轉;世尊已得勝受用身,迥非泛常境 的進行:為求定慧力的增勝,而憂慼其怠惰的慢緩性;也有慈憫眾生而實際利生,去 逼惱事,故無憂苦。妙觀察智在因位上容與憂、苦相應,因此二受並不妨礙其無漏道 生。 作智是依無漏色根及後三智而生,妙觀察智是依後二智而生,其後二智是互相為依而 故非界地所攝。 再加上一個自識;唯成所作智得有二十六種相應法,因為五識可以同時生起的緣故。 行教化,亦從淨識所變,不通惡無記性。
八識規矩頌記 ⑺ 受俱,初二智唯與樂、喜、捨的三受相應。為利他故,而生喜樂;佛無不適及 ⑹ 緣生,四智雖是無漏道諦,卻仍舊是有為之法,所以需要四緣纔得生起。成所 ⑸ 界地,智慧解脫了有漏痛苦的纏縛,而是無漏的妙樂,不屬苦諦,唯攝道諦, ⑷ 相應,四智各有二十二種相應的心、心所法,就是遍行五、別境五、善十一, ⑶ 性別,無漏智體,惟是善性所攝。縱然碰到有緣的眾生示現穢土,和光同塵而
1
7
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