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353 - 唯識藏_附錄
P. 353
間衣服實無於香,以香熏習,則有香氣。世間衣香,同時同處,而說熏習;淨染不相 造種種業,受一切身心等苦 理是常是一,說名無為 菩薩發心勇猛,速趣涅槃故 。雖有染心,而常恒不變。(中略)所謂以有真如法故,能熏習無明。(中略)謂諸 無漏 《分別論》相似處,觀下所對列各條自明。 其因,故用性失),過即無邊。(本論出過,備有八段,至文講釋。)」馬鳴之論與 ,體性既淆,用性亦失(體為其因,因是生義,豈是不生?自不能立,須待他體以為
《起信論》不立染淨種子,而言熏習起用,其熏習義亦不成。 「《起信論》:以依真如法故 「《分別論》:無為法有九,第八緣起支無為。緣起非即無為,然有無常生滅之 「《起信論》:是心從本以來,自性清淨 ㈢ 「《分別論》:心性本淨
唯識抉擇談 。
㈠
,能令緣起諸支隔別有轉變故
㈡ ㈢
。」 。 ㈠
,客塵煩惱所染污故,名為雜染
㈠
,有於無明,則有妄心,不覺念起,現妄境界,
㈠
,而有無明;為無明染,有其染心
㈡
。
㈡
㈡
「熏習義者,如世 ;離煩惱時,轉成
3
3
3
7
7
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