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71 - 唯識藏_31
P. 71
威儀,是威儀等心攝。四無記具三,除變化。 對別,各據一義。 行,彼性中攝。然此二、三、四門與《對法》有為、無為、有漏、無漏等不同,一一 應對相攝。又此二、三、四門三性,前本識中已略辨訖。若有為有種子者,種子隨現 謂嗔及忿等七,除諂、誑、憍,取無慚、愧,故成十也。
問︰諸識性總同時者,唯是一性,為許同時各別性攝? 頌中第四句「善不善俱非」,雖六識,皆通三性。 四無記,如《大論》第一,五識不能轉心發業,但作隨轉發業。緣威儀等,故名 述曰:通前二故。如《雜集論》,善有十三門,不善有十二門,無記十四門別, 論:俱不相應,無記性攝。 述曰:義准不善,返善亦爾,非必十法俱故,望聚為論。不善中十,唯不善故。 論:「與無慚等」至「不善性攝」。
成唯識論述記卷第五末
9
9
9
5
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