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285 - 唯識藏_08
P. 285

說,是依比量;若聞言說,依至教量。  是名能正思量中、去、來際。  苦。如是當知由第一義,名為趣死。即由如是現在道理,應當了知去、來道理。當知  所緣境界甘美之飲,不能棄捨,轉增渴愛;由渴愛故,有當來依;當來依故,便有眾  生,說彼名苦因緣依處。  因,由似集愛,此依生起,名苦因緣。又即此愛依止可樂妙色境界以為依處,方乃得  為後邊,憂愁歎等眾苦差別之所依處。何以故?如前說故。此二種依用攝受愛以為其  由有此故,於所依身,彼得生故。外父母等親屬朋黨攝受苦依,是供侍等執持刀杖以  二、過去際;三、未來際:是名三際。  ?一、苦依處;二、苦因緣;三、苦因緣依處:是名三相。云何三際?一者、中際;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又即依止四種言說,應知一切所依三量:若見若知二種言說,是依現量;若覺言  又諸所有現在境界,貪瞋癡火熱惱為因,令生燋渴,由是遂飲譬如雜毒可樂妙色  當知此中,內身苦依,是寒熱等及病死等眾苦差別現法生起之所依處。何以故?  復次,於緣起法善巧苾芻,由三種相,於其三際能正思量,正能盡苦。云何三相
               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三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         2
               1
               1
               6
               6
               9
               9
   280   281   282   283   284   285   286   287   288   289   29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