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348 - 唯識藏_10
P. 348

若緣苦體為惱苦時,於苦境界必求遠離,故名依止遠離。若緣愛相苦集為苦集時,於  支,乃至捨覺支亦爾。如是四句,隨其次第,顯示緣四諦境,修習覺支。所以者何?  不染汙體,永除貪憂,不染汙位為自性故。  第,由安故不染汙,由此能除麤重過故;依定故不染汙,依止於定,得轉依故;捨是  安、定、捨者,是不染汙支,由此不染汙故,依此不染汙故,體是不染汙故。如其次  進者,是出離支,由此勢力,能到所到故。喜者,是利益支,由此勢力,身調適故。  者,是所依支,由繫念故,令諸善法皆不忘失。擇法者,是自體支,是覺自相故。精  勝過於前。雖與五根所緣境界自體等相似,然不可屈伏,義有差別故,別立力分。  力所緣境等,與根相似,然果有差別。所以者何?如說果者,謂能損減不信等障故,

                     覺支修習者,謂依止遠離,依止無欲,依止寂滅,迴向棄捨,修念覺支。如念覺  覺支助伴者,謂彼相應心、心法等。  覺支自體者,謂念、擇法、精進、喜、安、定、捨,如是七法,是覺支自體。念  七覺支所緣境者,謂四聖諦如實性。如實性者,即是勝義清淨所緣故。  如五根,五力亦爾。差別者,由此能損減所對治障,不可屈伏,故名為力。謂五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第十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
   343   344   345   346   347   348   349   350   351   352   35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