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202 - 唯識藏_13
P. 202
從定起者,與定相應意識俱轉,餘耳識生,非唯彼定相應意識能取此聲。若不爾者, 雖定俱生,而善性等不必同故,前所設難,於此唐捐。故《瑜伽》說:「若遇聲緣, 等說,藏識一時與轉識相應三性俱起者,彼依多念,如說一心,非一生滅,無相違過。 成善染故。若許五識三性俱行,意識爾時應通三性,便違正理,故定不俱。《瑜伽》 相應,是善性攝;與無慚等十法相應,不善性攝;俱不相應,無記性攝。 ,故非不善。於善、不善、益、損義中不可記別,故名無記。此六轉識若與信等十一 故不名善。能為此世、他世違損,故名不善。惡趣苦果雖於此世能為違損,非於他世 名俱非。能為此世、他世順益,故名為善。人天樂果雖於此世能為順益,非於他世, 了,餘所依、了,如前已說。 諸色。廣說乃至
有義:六識三性容俱。率爾、等流,眼等五識,或多或少,容俱起故。五識與意 有義:六識三性不俱,同外門轉,互相違故。五識必由意識導引,俱生、同境, 此六轉識,何性攝耶?謂善、不善、俱非性攝。俱非者,謂無記,非善不善,故
成唯識論卷第五
1
9
9
0
0